專題背景

       水里蛇窯是臺灣現有最古老、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窯,這座獨一無二的 蛇窯建於西元1927年,蛇窯源自大陸福州,由民間經營,故稱「民窯」。順著斜坡地以土磚砌成,窯身甚長,遠看有如蛇形,故名蛇窯。主要是由坯土和木材共同創出的藝術品。

       歷經興衰的淬鍊,一代一代的傳承發展台灣最具代表性之南投燒技藝的窯場,約民國六、七十年左右,傳統窯場因塑膠等工業的興起而遭受衝擊,傳統產業的價值也深受考驗,文化保存者-林國隆先生,從小生長在窯業重鎮水里鄉,經歷過早期在地窯業文化生活點點點滴滴;並在民國八十幾年初,很有遠見的將陶瓷產業由黃昏產業成功轉型成為現代最為熱門的創意產業,成就台灣第一間將傳統窯業工廠發展至具有國際水準的陶藝文化園區。

作品簡介

 窯身一變-預告片

     在過去的農業時代,人們最普遍使用的容器就是缸了,隨著世代變遷,窯業逐漸沒落,必須藉由不斷地的創新,才能將文化保存下來。

     蛇窯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在家族事業成為「夕陽產業」的困境下,他所做的選擇是什麼?保存傳統產業,他做了哪些努力?

窯身一變 

      隨著世代變遷,人們的生活形式不斷在改變,對陶缸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當傳統產業慢慢地流逝,該如何保存?

      第三代窯主-林國隆秉持著「文化是有價值的,並且值得被保護」的理念,守住水里蛇窯歷 史命脈,傳習舊有的傳統文化,結合新世代的思維,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和認識充滿歷史與藝術 價值的傳統陶瓷文化。

受訪者

林國隆 


水里蛇窯第三代窯主,從小生長在窯業重鎮水里鄉,經歷過早期在地窯業文化生活;在民國八十幾年初,將陶瓷產業由夕陽產業成功轉型成為現代最為熱門的創意產業,成就台灣第一間將傳統窯業工廠發展至具有國際水準的陶藝文化園區。其中的創意皆經由生活的點滴以及對於保護傳統文化的態度,從中發展出許多保有傳統且創意的想法,將台灣文化產業發展出獨特的價值,也成功的推廣至國內外。

林家祥 


林國隆先生之子,水里蛇窯第四代繼承成人,為了永續文化經營,運用異業結合,在蛇窯園區內增設土土甜品店,將傳統文化與甜點藝術做結合,保有傳統結合創新思維,永續這項文化產業。

張筱羚 


众擊坊的行政總監,與众擊坊創辦人陳玫天是過往同校同系同學,因此加入众擊坊奉獻,並且聲入水里活動結識林國隆先生,因林國隆先生分享了以前人買陶缸,都會用敲擊聲來辨別陶器品質,但因陶業沒落,以至敲缸聲的失傳,因此有了重現當年文化的畫面和聲音的想法,並教導地方社區的民眾學習鼓的表演。 

陳玟天 


众擊坊的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來自馬來西亞,非常熱愛打鼓的他,在求學階段考上了馬來西亞唯一的華人職業鼓隊,然而沒想到一進鼓隊後發現自己多年來的學習技術並不管用,結果不如預期,因此他決定來到了台灣繼續追尋他的夢想,起初他也很迷茫,但經過友人指點不要放棄夢想,回到台灣後立刻找來以前的同伴成立社團(響鼓社)開始探索著「行者」之路,日後便打造臺灣首支以廿四節令鼓鼓手組成的職業團隊,將東南亞及臺灣文化融合,挖掘在地故事,讓表演藝術更貼近人心,希望將自己家鄉打鼓的感動與文化分享出去。

團隊介紹

導演-王薏慈

大家好,我是甘call轉系生的王薏慈,在組內擔任不專業導演兼美術設計,是一個超級貓奴,招牌是臭臉請不要害怕! 

製片-蕭宜珊

哈囉!我是蕭宜珊,綽號阿珊,個性慢熟,但熟了後就會發現我其實很耐斯的! 在團隊裡擔任製片的職位以及人體記事本,腦袋無時無刻都在運轉,快要當機了!!

 

收音-吳岫憶 

大家好,我是吳岫憶 在組內的工作負責社群經營和收音 個性開朗、活潑 在組內擔任小幫手 需要幫忙都會出現!  

場記-黃城勳

大家好~我叫黃城勳 綽號叫做潮潮!母胎單,然後我是一位跨性別者~在片場主要是負責場記,製片為輔;幕後則是IG小編和簡報報告人~(´▽`)  

攝影/剪輯-李貫綸 

嗨!我是李貫綸,大家都叫我阿綸,每個人都說我看起來很兇 但我真的很好相處啦!在組內擔任攝影還有剪輯,是一個因為轉系補學分補到快瘋掉的綸。  

攝影-林庭暐 

大家好!我是林庭暐,主要負責主攝影,個性好相處,我知道沒人想知道我個性如何,但我還是要講,當你看到我在學校,不是在重補修,就是在重補修的路上。  


副攝影-廖家偉

大家好,我是甘call轉系生的廖家偉,綽號是小吉,個性溫和、待人和善,組內擔任副攝影以及燈光,是組內唯一不是轉系生的組員,是嚴重的選擇障礙者,不善言語不代表我不好相處哦。  

 

花絮